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校长徐坤署名文章

时间: 2023-10-11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 浏览量: 3304 收藏
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两电一邮强国计划电信六子小985省级选调生博士点硕士点保研资格重点实验室101计划
北京市/理工类/公办/教育部
排名: 第57名
综合指数: 76.06
热度:24032K
编者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根本,在强化立德树人成效上“谋新绩”;抓改革,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谋创新”;抓贡献,在提升战略服务能力上“谋引领”;抓协同,在促进校企融合发展上“谋联动”;抓突破,在推动数字教育变革上“谋转型”。10月3日,《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校长徐坤署名文章《建设教育强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和行动指向》,全文如下。
建设教育强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和行动指向 徐 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后,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的最新的完整系统论述,深刻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在深刻领悟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坚守使命担当,锐意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高等教育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要立足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和质变,深刻认识教育强国之“强”的意蕴和指向,进而理解建设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教育强国之“强”指向了教育的本体论意义,指明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高等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给高等教育战线的师生回信,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和地位,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能够有力地引领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强国之“强”指向了教育的价值论意义,明确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在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等新形势下,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本身,还肩负了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自觉。如何利用中国较好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基础优势,以及STEM生源好、规模大的现实优势,加速“双一流”建设,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服务强国战略,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既要推动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又要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练好“内功”,探索新形势下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道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拥抱新的科学发展范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赋能高等教育,有效破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学校勇于承担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着力打造与“大通信观、大网络观、大数据观、大安全观”贴合更紧的育人体系,不断推进育人模式的变革创新。学校高度重视在“筑牢培养根基”上下功夫,不断探索问题导向下的知识体系重组和交叉实践下的学科体系重构,率先提出并打造“雁阵式”学科体系,以信通、电子、计算机等传统数字化优势学科为“头雁”,持续赋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网络安全、智能交互、文化科技等新兴战略性交叉学科建设发展,让知识交叉和学段贯通融入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之中,“头雁领飞、群雁齐随”的战略服务型学科生态日益形成。学校始终坚持在“构建培养格局”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的天然优势,构建了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各环节、服务电子信息领域多层次、覆盖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格局。与此同时,学校还与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有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学校坚定不移在“完善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北邮-华为学院”,推动校企课程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导师共聘和人才共育,将服务产业需求作为育人“选题”,依托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有组织科研实践中开展“实网、实采、实操、实战、实检”的有组织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前沿领域高层次工程人才。 2.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胸怀“国之大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十年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力显著提高,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趋势日益显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机制变革上不断创新,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向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引领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实际行动交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优异答卷。 1.抓根本,在强化立德树人成效上“谋新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具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的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科技文化精品。扎实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全面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实现网上网下全方位育人。 2.抓改革,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谋创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是要在更新育人理念上再发力。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需关系。与此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高精尖”前沿领域的国际竞争,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思考,将会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下好“先手棋”,形成人才供给的新优势。二是要在探索育人模式上再发力。回答好以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关键性问题,需要在高校系统、产业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融合互动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探路者精神去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加强需求牵引、理念变革、要素协同、实践创新,确保通过对育人模式的不断变革,让学生在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中塑造真优势,在开放办学的丰富资源中练就真本领,在科研平台的真实环境中解决真问题,在一流师资的教育引导中获得真学问,在智慧教育的创新环境中乐享真体验。 3.抓贡献,在提升战略服务能力上“谋引领” 放眼全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优化科学研究组织模式、提升科研供需匹配精度、完善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和资源分配机制改革,力争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追求贡献的转变,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在重大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本科生推免名额、科研场地资源等方面给予有组织科研政策支持,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问题,逐步打破传统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战略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实践,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组织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定向性和体系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现创新方向的有组织规划和创新力量的有组织整合,最大限度形成“人、财、物”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4.抓协同,在促进校企融合发展上“谋联动” 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企业等主体对大学的影响日益增强,需要统筹推进高校、产业、社会“三大系统”的协同创新,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聚焦产业急需,在“破题”上下功夫,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追求,发挥学校知识育人、企业实践育人“双优势”,推动人才选拔关口、工程实践关口“双前移”,让卓越工程人才在真实产业环境的大平台中锤炼真本领,在市场竞争的真场景中解决真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在“联合”上下功夫,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供给迫切需要政府、产业、高校“三箭齐发”,要加快组织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主导的就业创业体系、产业主导的实践实训体系、高校主导的导师课程体系等全方位育人要素共建共享。要完善组织模式,在“管理”上下功夫,探索“旋转门”机制,打造更加灵活的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互聘模式,打造高质量“双导师”队伍。优化入口评价,不拘一格选拔培养好苗子,改革出口评价,探索培养成效考核新办法。建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实体,统筹校企资源,密切校企协同,为打破校企人才培养壁垒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5.抓突破,在推动数字教育变革上“谋转型” 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已然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关键是要实现教育体系各类软硬件和各个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结合。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数字教育“硬环境”建设上有序推进,推动教育场景的优化,更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数字教育“软环境”上下功夫,为个性化学习服务,实现教育模式的变革。要坚持“海量数据驱动”,推动传统环境的“经验课堂”向数据支撑的“精准课堂”转变,通过开展过程性、即时性、准确性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不断完善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数字画像”;要坚持“开放协同共享”,打造集资源上传、收集、统计为一体的教研应用,实现教学资源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联互享,推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要坚持“服务决策支撑”,通过打造数字校园基座,加快数据系统入口的互联互通,将校内数据、人员、设备、服务进行有效联接,推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多服务主体相互支撑的合作模式,实现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真正将传统“校园网”打造成教育“智慧网”。 【作者: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