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师生坚持四十载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在大事业中磨砺真本领
你们在信中表示,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说得很好。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
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通过电话连线,从武汉大学温暖传递到正在参加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4名师生时,电话那端传来一片欢呼。
从被《南极条约》大会“请”出场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再到在南极冰盖之巅建立考察站……中国正一步步迈向极地考察强国之列。正是一批又一批考察队员远赴险地、奋战冰雪南极,书写了我国极地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极为宝贵的南极精神:爱国、求实、创新、拼搏。
自1984年武大人参与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起,近40年来,武汉大学师生坚持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完成了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传播了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既是对学校以往极地研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充分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武大师生深受鼓舞,无比振奋。
科考队员一路向南
“我宣誓:保证完成任务,为武汉大学争光!”2023年10月20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李雪平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师生张保军、耿通、褚馨德庄重宣誓,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为队员们授旗并宣布,“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考队武汉大学队员出征”。
4名武大人按照统一安排分批次一路向南。北京时间2023年11月8日上午9时左右,“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拉响汽笛,抵达赤道,开启了南半球的行程。北京时间11月24日晚,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离开锚地,启程穿越“咆哮”西风带……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主要执行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南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跟踪站建设、冰川变化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地形测绘、格罗夫山陨石分布航空调查和南极考察站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调研等考察任务。
“总书记的回信关怀备至,语重心长,催人奋进。作为一名从事国际法研究的学者,我在学科融合的研究实践中逐步走进了极地法治领域。我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法治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政策咨询、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坚持不懈传播中国主张。”李雪平表示。
“我在奔赴南极的‘雪龙’船上,刚过西风带,将于几天后到达南极罗斯海新站。”这是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张保军第二次参加南极科考,他表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科考队员,我一定在极地科考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大事业中磨砺自己的真本领。”
回信所蕴含的振奋人心的力量,一路向南传递。12月2日11时,记者与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耿通进行现场连线,他在距离中山站7公里处的内陆出发基地开展直升机卸货作业,一切进展顺利。
“我和同在中山站的队友们惊喜万分,备受鼓舞!”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耿通十分开心,“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圆满完成本次南极科考任务,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指引,磨砺意志品格,勇攀科学高峰。”
四十载冰雪情缘
逐梦极地,敢为人先。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186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40年来,从鄂栋臣教授开始,一代代武大人前赴后继,把热血和生命奉献给祖国极地科考事业,培养和锻造了一支极地测绘先锋队,攻克了一系列极地测绘技术难题,把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传播到世界,为提升我国极地治理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时间回溯到2023年9月——
“我看到‘雪龙2’号还在向北,就猜测这次要挑战北极点了!保持密切关注!”2023年9月4日上午,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传来艾松涛教授激动的声音。次日,科考队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填补了我国北冰洋考察在北极点区域调查数据的空白。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全程监测“雪龙2”号的航行动态和周边环境,及时做出预警和判断。平台还能提供全球最新的破冰船、飞行器等极区人类活动记录等,为我国极地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包含“双龙探极”在内,武汉大学研发了一系列极地科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国和世界极地探索事业提供帮助。“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极地管理信息政务平台,包括队员网上报名、现场考察项目申报等功能模块。
同样,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境外第一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站,一直为国家极地考察队提供两极大地测量基准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为国家极地监管平台提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验潮观测和预报、极区船舶和飞机位置等准实时数据支撑。
“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在历次科考活动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说。
40年来,武汉大学通过建设极地大课堂、极地展览馆、极地科考报告团等途径,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极地科考文化,凝练出“爱国爱校、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求是拓新”的武汉大学南极科考精神,成为引领学子成长成才的精神财富。
在坚守初心中勇攀高峰
极地考察是科技硬实力支撑的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在武汉大学,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仍在给大一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台下座无虚席,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望着台上的白发先生。
“测绘学概论”已历经27个年头,被学生们誉为“最奢侈的基础课”,由宁津生(后由其学生李建成院士递补)、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多位专家学者联袂讲授。
李德仁院士常会提起自己的导师王之卓院士。在李德仁青年求学时期,夏坚白、王之卓等测绘先驱都亲自为本科生讲课,许多学生听课后深深爱上了测绘专业。他的导师王之卓院士常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
除了院士和知名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测绘学科还持续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科研优势反哺人才培养——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强调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陈锐志教授是从事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学者,他将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国际室内定位导航比赛,设计成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导师团队带领学生边学边参赛;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借助跨学科思维解决通用型问题。经过鏖战,陈锐志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冠军。
当遥感专业学生提到“有很多新想法,但得不到想要的数据去验证”时,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即刻商量自发研制卫星。于是,该领域先后5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卫星设计、研发及测试,历时两年,2022年研制出武汉大学第一颗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启明星”。
一代代优秀学子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干的同时,也接续不断地为极地科考等多领域研究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武汉大学将牢记殷殷嘱托,坚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武汉大学新的更大力量。”黄泰岩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尚紫荆 肖珊)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