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他的治学独树一帜!
方胜,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首批“舜耕名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诗学。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省重大教学改革课题、省新文科改革项目和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教学研究项目5项。在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2部,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省规划教材,获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他曾获得国家博士奖学金、省古籍整理优秀研究生、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社科普及先进个人、安徽理工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奖励和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原创文学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原创动漫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近10项;他策划《寿州窑》《烙画》《紫金砚》等10余集“非遗”系列纪录片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承担《中国文化导论》《中国文学通论》《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美学概论》等课程教学。
方胜是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同时也是新文科的坚定践行者,从教二十年,他成就桃李春风事业,写就蒹葭秋水词章,于舜耕山麓点亮师者之光。
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
方胜是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2017年,他带领的安徽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团队成为全校最先进行改革的思政教学团队,他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也首先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验田”。早在2005年,方胜即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致力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方胜及其教学团队在2008年开始酝酿编撰相关教材,历时四年的打磨,《中国传统文化十四讲》于2012年正式出版,二版时正式定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此后,这本教材每3到5年进行一次修订再版,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这本教材如今已成为省级规划教材,获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成为多所高校的授课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创造过并将继续创造无与伦比的辉煌!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孝的内涵与现代阐释、民本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等,这些知识点本身就包含着立德树人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思政意义就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文化自信。”方胜说到。
方胜告诉笔者,《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致力于通过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课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展学生视野,树立文化自信观念、传递人文精神。课堂上,方胜及其团队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因素。例如,儒家思想学说与思政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相对比较容易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而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思政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讲授这些内容时要融入思政教育就具有较大难度,他们采取的方法包括:利用前期积累的经验,学习兄弟院校的做法,邀请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从教材的二次开发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掘各个知识点的育人功能。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先由主讲教师写出讲稿,然后全体教师参与组织讨论,群策群力,不断完善。除了最大限度挖掘传统文化知识点中的育人内容,方胜格外注重通过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比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用事实说话,用调研发声;指导学生以社团活动进行课外研修;组织研讨,让学生参与教材修订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019年,方胜带领人文学院师生,制作了《寿州窑》《牛肉汤》《剪纸》《烙画》等10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纪录片,均在省、市级学习强国平台上发布,并获得全国平台转载,累计播放量达到200w以上,并获得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赛事的多个奖项。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对淮南牛肉汤、面塑、灯彩、剪纸、香草等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浓厚的情感,对淮南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与精神风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方胜指导学生实地拍摄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紧抓课堂又不止步于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做到有学有做,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当作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提升民族自豪感,自觉做到‘四个自信’。”方胜说,“有的老师错误的以为课程思政是要在每节课上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实际上课程思政是利用和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滋养,而不是生硬地说教。”2017年,方胜主持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并在2020年结项。这一课题成果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大规模在线课程、《习近平用典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为中心》《文化自信的源与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等,不仅集成了方胜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成果,也为他之后的教学计划——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中的典故融入教学,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向同行,做到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继续修订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让教材与时政热点同向行进,让课程‘活’起来,这是我的授课目标,也是我这门课实现‘三全育人’的根本遵循。”方胜说到。
“独树一帜”的科研学者
醉心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方胜,师承唐宋文学研究大家余恕诚教授。在学校工作的20年间,方胜始终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果说‘喜爱、兴趣’是一颗幼嫩的种子,那便是余先生的指导与教诲,让它生根发芽,在我的生命中绽放出花儿。唐诗恢弘,宋词绵长,得遇恩师,齐斟华章。”方胜说。
科研始于兴趣,贵在指引,难于坚持。在方胜看来,探索古人的过去、深入诗词歌赋的世界是件极具意义和成就感的事情,学者自当怀着始终如一的激情,去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考古式”发掘,去发现谜题并通过调查、钻研一步步解谜。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诗异文的形成与抉择处理研究》时,方胜针对同首唐诗在多种版本中出现相异字句的现象展开研究,围绕“为什么会产生异文?谁改动了这些诗文?改动的目的是什么?变动后效果如何?”等疑问,反复推敲、仔细考证,力求追根溯源、消除困惑。比如,在王维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但更早的版本却是“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为何不同的版本却出现了“从春到秋”的截然相异嬗变呢?方胜一遍遍地翻阅文献资料,最终得到了答案:原诗中的“红豆”,并非寻常意义上的食物“红豆”,而是生长成熟在秋季、多用于制作珠串饰物赠别亲友的“相思子”或“海红豆”。后人传抄时误将二者混淆,故造成后世诗文版本上的差异。“文学正是如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断的探寻、长期的坚守,于我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乐趣。”
科研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如何将它“玩”好需要的是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以及多学科的交叉,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让方胜倍感疑惑,他熟悉历史地理,诗人在玉门关怎么可能会看到千里之外的黄河?经过反复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文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后人误将“沙”的手书认成了“河”,而“黄河直上”于理不符,于是后人改成了“黄河远上”。像这样需要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前文王维一段中便运用了植物学的知识通过植物形状与生长季节的不同推测出原文中“红豆”之意。这样科研探索寻题解谜的过程就犹如给历史做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剖开古人作诗之迷思,寻找前人生活之态度,而方胜手中拿起的书本便是这解谜的手术刀,在一章一页之间一点一点向历史深入,迷雾终有真相大白之时而历史也终有重见天日之期,就如一场真正的手术一样不能有差错每一笔的落下都必须坚定,每向前一步的深入都必须严谨,这就是科研的魅力也正是方胜之热爱。
方胜受聘为智库专家
而面对当下新文科的发展热潮,方胜亦迅速行动起来,将“新文科”建设列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相关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新闻传播类及艺术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文科是人文社科的未来!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文社科类人才的期待。这是我们以后的工作方向,它强调学科交叉,更突出人文价值、应用价值。”
网媒专业在校第一附属医院拍摄专题片
2020年和2021年,方胜先后承担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工程技术可视化的动画专业新文科建设实践》《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动画专业和网媒专业为依托,突出理工科高校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在影视、动画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中全面贯彻新文科思想,在动画专业坚持“艺术+科技”“艺术+传统文化”“艺术+传媒”的特色发展道路,并着力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成为“科技+传媒”“艺术+传媒”“文化+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文科”示范专业,也能够为工程技术三维动画提供摄影摄像、数字化采编和融媒体传播平台。目前,网媒专业探索出工程可视化技术与数字网络媒体相融合、动画艺术与数字网络媒体相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与数字网络媒体相融合的三大实践模式并陆续付诸实践,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此外,通过与上海光磁文化传播公司、南京完美动力等12家公司建立“产业+企业+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平台,导入企业的产业项目或企业创新项目,从而使工作平台升级到真实性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水平。通过实施教、学、研、产、用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项目组建团队,利用实践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坚持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动专业教育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有新要求。我们期望课程能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也期盼学生既有专业素养,又具人文情怀。”这是方胜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他仍在不断摸索,不断前行;教育不息,创新不止,他一直在路上。
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育者
方胜指导学生团队参与比赛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治学如此,教学更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方胜秉持着这一理念,扎根杏坛二十年如一日。在日常教学中,方胜积极提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拍摄非遗纪录片期间,方胜经常带领学生到淮南市各个非遗文化点进行现场学习,每部纪录片从选题开始,到策划、写脚本、分镜设计,再到最后的展播,他都带领学生全程一一实践,与学生打成一片。“在纪录片拍摄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另外一面。和往日里老师们在课堂上的严厉不同,在非遗项目的拍摄中老师们更多的是寓教于乐,而在一些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及时让我们进行改正。”参与非遗纪录片拍摄制作的邬爱恒同学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学到了在课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个人的实践能力。邬爱恒同学回忆到,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曾遇到拍摄场景采光不足、不同的设备间存在色差、人员配合不协调等问题。“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对我们临场应变能力的巨大考验。幸好有方胜老师的在旁指导建议,我们才通过场景布置和沟通,解决了室内采光的问题;通过调整相机的相关参数和分辨率,并安排了妥善的后期处理方案,解决了色差问题。”虽然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但是每次在方胜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取得较快的进展。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悟出真道理。
教育同样是个双向的互动。“教给学生一点东西,自己就需要学会更多的东西;学生有所启发后,自己也能接收新的想法和理念。做老师,便是这样一个不断认识、学习的过程。”方胜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令他“得意”的小习惯。他每隔一两年就会择机在课间给班级同学发一张白纸,让大家在纸上匿名写出他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下课时再将纸条回收回来。“我让同学们在纸上多多写出我的缺点和不足,少说一些优点,柏拉图有一句话叫做‘自知其无知’,所以我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发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之处。”他知道,有些不够好的地方自己可能注意不到,但他希望通过学生的指正,对自身进行反思、完善;而学生们也直抒胸臆的将老师上课说的内容过多、要求过于严格、课程趣味性不足等缺点指出来。方胜将这一沓又一沓的纸张装订起来,封面还特意标明了课程名称和日期,齐齐整整收藏起来,这也成为他不断改进自己教学工作的“箴言”。他也将这种方法推荐给学院的其他老师,有效提高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学会自省,善于反思,不断革新自我,方胜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一笔一书一世界,一心一意育桃李;热爱方抵路途遥,书生无惧岁月长。良师方胜,以匠人之心钻研学术,以育人初心启思导行,在安理热土上点燃育人之火,汇聚实践之光!
撰稿:宣传部 施培松、崔舒妍、贾宇欣、张馨云
核稿:田中良
编辑:宣传部 夏雅凤
审稿:董坤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